王志远,男,1977年生,山东潍坊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学会犯罪被害人学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法律顾问,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专家咨询委员,新疆自治区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广西自治区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
教学与研究领域: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
一、个人情况
法学学士(1999年,兰州大学)、法学硕士(2002年,吉林大学)、法学博士(2005年,吉林大学)。2002年进入吉林大学任教,2008破格晋升副教授。2010年至2011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做访问学者,2011年破格晋升教授,2012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6年任院长助理。2017年11月经人才引进调入中国政法大学,任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代表性著作有:《从“印证”到“论证”:我国传统定罪思维批判》《遏制重刑:从立法技术开始》《共犯制度的根基与拓展:从“主体间”到“单方化”》等。近5年共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校级横向研究课题3项。曾获“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1984—2014)”专著类二等奖,获吉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吉林省法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等。
二、科研情况
(一)学术论文
在期刊、报刊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
1.企业合规改革视野下单位犯罪主体分离论与归咎责任论之提倡,比较法研究,2022年第5期。
2.侵犯商业秘密罪保护法益的秩序化界定及其教义学展开,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6期。
3.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挑战与应对——从知识产权犯罪的本质入手,法学论坛,2020年第5期。
4.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核心要义:评价中心主义,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全文转载)。
5.论我国刑法各罪设定上的“过度类型化”,法学评论,2018年第2期。
6.评价性事实在刑事责任赋予中的意涵——以原因自由行为的犯罪构造难题为范例,法律科学,2017年第2期。
7.在“公益”与“私权”之间:违法性认识问题再认识,法学家,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8.德日共犯制度实践思维当中的“主体间”与“单方化”——我国共犯制度思维合理性的域外视角审视,法律科学,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9.论我国共犯制度存在的逻辑矛盾--以教唆、帮助自杀的实践处理方案为切入点,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10.事实与规范之间:当代中国刑法立法方法论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11.多元身份主体共同犯罪之定性难题及前提性批判,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
12.我国教唆犯制度的逻辑困境及其反思 ,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2期。
13.我国现行共犯制度下片面共犯理论的尴尬及其反思,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14.《刑法修正案(九)》的犯罪控制策略视野评判,当代法学,2016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15.区分制共犯制度模式研究,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二)学术专著
出版个人专著4部,重要合著3部,重要编著5部,译著3部,参编教材等近10部。代表性的著作包括:
1.遏制重刑:从立法技术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2.刑法学案例研究指导,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3.刑罚·沟通与社群,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4.归咎的刑事责任,译著,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5.从“印证”到“论证”:我国传统定罪思维批判,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6.共犯制度的根基与拓展——从“主体间”到“单方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7.犯罪构成的解构与结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刑法总则定罪量刑情节通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9.犯罪成立理论原理——前序性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三)科研项目
主持、参与各类省部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主要包括:
1.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的刑事政策现代化研究。
2.2021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本市场新型违法行为的刑法规制路径研究。
3.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基层检察机关降低刑事犯罪案件审前羁押率研究。
4.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完善对犯罪的恢复性处遇措施研究(涉密)。
5.2020年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刑事司法实现研究。
6.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刑法规范确证功能及其实现原则研究。
7.2016年团中央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研究课题:青年规范意识与信用养成——以构建青年规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培育措施为目标。
8.2016年司法部项目:共犯制度的根基与拓展。
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刑罚体系与结构改革研究。
10.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定罪思维的当代转变及其影响。
11.2009年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违法未成年人制裁矫治机制研究——以吉林省司法实践为研究基础”。
12.2008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遏制重刑从法技术开始。
13.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犯罪构成理论的解构与结构。
三、主要荣誉
2022年,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
2021年,获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学者”称号;
2021年,获评北京高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2020年,获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推荐为“中国法学会青年法学人才”;
2020年,获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2016年,获“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2016年,获第二届“吉林省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2016年,获吉林省法学会“先进个人”;
2016年,获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获第三届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