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第17期“刑事一体化”青年学术沙龙在学院路校区教学图书综合楼813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沙龙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主办、侦查学研究所承办,围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治理现状研究”主题展开研讨,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法官学院等单位的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新形势与治理对策。
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研究所宁势强老师主持。学院执行院长王志远致开幕辞,他强调,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关乎家庭和学校教育,也关乎国家未来和社会安全,学术研究应当持续发挥学理引领和政策支撑的作用,为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提供智力支持。
主题研讨环节由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张雍锭作主旨报告,从宏观数据和实证研究出发,系统梳理了2020—2025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他指出,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2020年至2024年呈现持续攀升和低龄化趋势,尤其是不满16周岁人群涉案比例明显上升,恶性案件频发。他重点分析了网络犯罪爆发式增长的现实: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跨境赌博、“跑分”洗钱等新型犯罪显著增加,60%的暴力犯罪未成年人长期沉迷网络,网络成为主要犯罪诱因之一。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需坚持“预防为主、惩罚与保护并重”,不仅要通过完善刑事政策、落实《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制度安排,还应加快专门学校建设、推进分级干预与矫治,建立健全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他提出,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少年警务职能,推动社会调查、心理评估前置介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多方协同的综合治理模式。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对网络犯罪和跨区域犯罪的预警与治理能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在与谈环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包涵、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孙本雄、国家法官学院夏立款、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王康庆分别从刑事政策转向、司法实践操作、少年司法保护、学校教育干预等角度进行深入点评,提出了多维度的对策建议,强调要加强家庭监护责任、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推动社区支持体系建设,并关注新兴技术对青少年行为模式的影响。
自由讨论环节气氛热烈,侦查学研究所教师与到场嘉宾围绕未成年人犯罪侦查、专门矫治教育落地难题、校园欺凌防治实践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活动最后,宁势强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他表示,本次研讨立足实务需求、关注现实问题、聚焦政策前沿,为推动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