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响应“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要求,在教务处的组织指导下,中国政法大学2023级与2024级的26名本科生于2025年7月至8月分别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盈科律师事务所涉外刑事法律服务中心开展实习实践。
此次实践活动依托我校与检察院、律所在涉外刑事方向的深度合作,是“100+涉外法治实习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在刑事涉外法律工作岗位的锻炼,同学们不仅体会到了刑事领域司法实践的魅力与涉外刑事法律服务的艰辛与不易,也在实践之中提升了自身的法律素养与综合能力。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

陈怡同学整理卷宗
陈怡同学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的第一检察部(重大刑事犯罪检察部)进行实践,他分享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在一次对外国人的权利义务告知过程中,我们对一名在押外国人告知其享有诉讼的权利,同时如果他没有律师,也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由我们国家出钱,指派一名法律援助律师为其辩护,其在得知后解除了其律师的委托,选择由法律援助律师为其辩护,这是我们国家保障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重要制度,体现法治进步与人权保障。”

曲杨辉同学正在翻译文件
曲杨辉同学跟随北京市东城检察院副检察长学习并从事涉外检察的相关工作,他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仔细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核对关键单词,采用法律英语的标准翻译用语,确保真实准确地表述清晰,带教检察官也提醒我,精准把握术语是涉外法律工作的核心;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完善反制裁法律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
陈莞棋同学也分享了她的实习感想:“我参与了关于‘国家禁止进出口矿产’这一重点领域的研究任务。通过系统检索法律数据库、研读已公开的裁判文书,我搜集、筛选并整理了涉及违反国家矿产进出口管理政策、触犯反制裁法规的相关刑事案例,形成了初步的案例分析汇编,旨在为检察官办理同类新型、疑难案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比对依据。”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

陈荣同学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实习,从理论走向实务,她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在徐汇区检察院的一个月里,我见证了检察官仔细审视案卷中的每一份证据,也听见了境外电诈受害者跨越国界的哭声。这些声音提醒我: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始于对本土司法细节的敬畏,终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

朱安然同学同在第三检察部进行实习实践,“在实习期间,我的工作内容紧密围绕涉外经济犯罪案件与知识产权案件的办理流程展开。我积极参与了团队的各项辅助性事务:协助检察官核对涉案的涉外合同、单证等书证材料,初步学习如何梳理跨境资金流水与电子证据;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尝试撰写案件审查报告的涉外部分,分析涉及不同法域的法律适用问题;通过旁听涉外案件的研讨与庭审,我不仅熟悉了刑事诉讼程序,更对国际司法协作、涉外法律文书的送达与取证规范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部门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导师们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对法治精神的恪守,都让我受益匪浅。”
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

瞿学能同学在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的实习中全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专业能力角度而言,这六个月的实习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法律研究能力、文书撰写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从最初对每一个法律术语、每一个论证逻辑的反复推敲,到后来能够更高效、精准地定位核心法律问题并形成清晰的分析框架,我的法律检索与专业写作能力在每一份文件的锤炼中持续精进。这段实习所强化的法律分析思维、严谨写作习惯以及对国际法律规则的熟悉度,已深刻融入本人后续的学习与思考中,相信这是受益长远的专业基石。”
盈科律师事务所涉外刑事法律服务中心

刘梓渝同学在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总部进行实习时间,学习体会到了很多:“在撰写留学生应对刑事犯罪指引与归国美籍华裔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内容时,我大量检索并阅读各国法条与案例。起初面对海量外文资料与复杂法律问题时,我常感到吃力,但随着对写作逻辑与结构的掌握,我的文献阅读速度与研究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李欣恬同学在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实习过程中,对法律翻译的工作有较为深刻的实践体会:“让我收获最多的是法律文书的翻译工作。我曾负责一份公司违约相关的律师函初稿翻译,其中 “避免累讼” 的表述让我反复斟酌。最初参考资料时,我看到过“burdensome litigation” 的直译版本,但仔细思考后发现,这个译法并不符合律师的职业立场。对律师而言,诉讼是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不应被定义为 “繁重的(burdensome)”,而 “不必要的(unnecessary)” 更能体现律师函的核心目的:引导对方规避无意义的纠纷。最终 “to avoid unnecessary litigation” 的表述被采纳,让我明白法律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对法律立场和语境的精准把控。”
陈未希同学初尝了法律技艺中的“平衡”智慧:“法律条文是刚性标尺,但实际案件却如流动的活水,充满变数。如何理解委托人切实诉求,如何在既有证据和法律框架内争取最优解,这考验的不仅是法条记忆,更是对现实复杂性的洞察与沟通斡旋的智慧。我逐渐领悟,法律的真正生命,不仅闪耀在逻辑严密的法条中,更流淌在如何将条文转化为化解人间纠纷、抚平现实褶皱的实践艺术里。”

佟霖高飞同学在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实习过程中接触了涉外刑事案件的实务,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一起含涉外因素的职务侵占罪案件中,部分关键证据位于国外,常规的刑事司法协助条约流程需经过办案机关准备、主管机关审核、对外联系机关提交、外国司法机关协助等多环节,耗时通常超过3个月,可能导致证据灭失或案件推进停滞。在主办律师的引导下,我开始探刑事司法协助条约之外的辩护人独立取证路径,核心目标是在合法框架内缩短取证周期,契合本案实际需求。”
导师评价
“曲杨辉同学在实习期间,能够认真遵守东城区人民检察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工作认真踏实,积极主动,协助院五部检察官进行案卷整理、外出查案等工作,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协助院内科研课题的翻译和赴海淀检察院、顺义检察院等实地访谈等工作。总体来说,圆满地完成了实习任务,特此证明。 ”
——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付荣副检察长
“在实习期间,三位同学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在跟学具体案件中,他们能够结合所学理论提出独到见解,为案件办理提供新思路,尤其在分析复杂的团伙式犯罪链条时,展现出较强的逻辑推理与信息整合能力。三位同学还聚焦涉外犯罪领域实务问题,通过参与案件全流程办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跨境电诈、侵犯知识产权等涉外案件,他们迅速适应工作节奏,主动学习跨境证据审查、刑事司法协助等专业知识,帮助完成了案件提审、审查报告与法律文书撰写等工作。
同时,三位同学严格遵守检察工作纪律,团队协作意识突出。他们以出色的表现,彰显了法大学子的专业风采与责任担当,期待未来在法治建设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导师
“作为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的带教律师团队,我们对法大同学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中展现出的综合实力给予高度认可。在带教律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均能高效地完成交办的任务,并能主动提出建设性建议。这体现了法大学生扎实的法律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敏锐的问题分析能力。
从初入律所的紧张状态,到迅速适应并独立完成任务,同学们展现出卓越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具备法律精英应有的素养与潜力;他们积极与带教律师沟通协作,也与实习生伙伴建立了深厚友谊,展现出出色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同学们坚定的涉外法治志向与强烈的内在驱动力,进一步彰显了他们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卓越法律人才的巨大潜力。”
——北京东卫律所对于法大学子评价
“陈未希同学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积极主动。能够虚心接受指导,独立完成简单法律事务。该同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该因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同事相处融洽,具备良好团队协作精神。总体表现突出,具备成为优秀法律人才潜质。望继续保持并在学业上勇攀高峰,不断提升自己综合素质。”
——盈科全球涉外刑事法律服务中心律师
本次刑事涉外法治实习实践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跨境刑事法律实务能力,是我校涉外法治人才类型化培养的创新实践。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涉外法治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为国家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培养高素质实战型人才。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