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刑事司法学院2020级全体研究生参加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学习

发布日期:2022-05-04  来源:   点击量:

思政课学习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严重,国内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工作,2022430日,刑事司法学院2020级全体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线上参与疫情防控大思政课学习。坚持问题导向,辅导员赵松云老师讲授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内容。各班在教育学习全覆盖的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做主题分享,内容聚焦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动态清零政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校园疫情防控从严从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充分理解支持社会和校园防控措施以及发挥学生党员、志愿者等在校园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2020级刑法1班的梅阳同学介绍当前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风险挑战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月份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就指出,在充分肯定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梅阳同学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等多个角度,具体叙述目前疫情防控工作的紧迫形势。梅阳同学呼吁,我们应该坚持党和国家的防疫要求,坚持动态清零,只有这样,在之后的防疫工作中才能更加沉着应对,才能更快地回归日常生活。


2020级刑法2班的郭嘉豪同学强调动态清零政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郭嘉豪同学以社会上关于从动态清零政策转向躺平政策的声音为切入点,逐步论证动态清零政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与躺平政策的不可取性。首先,引用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教授在微博上发布的关于动态清零的四个误解的一文,厘清了动态清零的实质内涵和主要措施。其次,通过对世界各国疫情防控政策的分析与对比,以及罗列我国疫情爆发以来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策略和措施而取得的伟大成绩,得出动态清零政策系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最后,呼吁大家要始终坚信党的领导,现阶段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我们的策略和措施不动摇,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抗疫斗争。


2020级刑诉1班的赵晨怡同学谈及校园疫情防控从严从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一方面,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具有从严从紧的特殊性。首先,高校学生生活集中,日常生活中的近距离接触情形较多,活动轨迹重合率非常之高,这导致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溯源难度大。其次,如果出现疫情,必然涉及较大规模的人员转运和隔离,将给社会防控带来巨大压力。最后,如果不幸感染,将给自身、周围同学和亲朋好友带来焦虑、痛苦。另一方面,通过播放计算机仿真模拟校园发生疫情的视频,从相反向度看出校园疫情防控从严从紧的重要性。因此,赵晨怡同学倡议,我们应当贯彻落实教育部2022年第5次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精神,不断提高防控工作科学性、精准性,以最小代价取得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最大效果。



2020级刑诉2班的张斗艳同学作了遵规守纪,齐心抗疫的主题发言,从防控疫情政策、抗疫人人有责、警示教育案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主要介绍了北京市和学校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尤其是五一期间管理规定,其次根据教育部最新版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为同学们在校生活以及实习出行提出温馨建议,最后通过违反学校防疫规定的受到警告、记过等处分或者因构成违法犯罪而被立案侦查的典型案例,警示呼吁同学们积极配合学校政策,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常通风、勤洗手、带口罩、不聚集、不聚餐、按规定做核酸检测、依程序申请出入校,坚持非必要不出京、不出校,认真履行“四方责任”中的个人责任。


2020级博士班的李涵笑同学倡议学生党员应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校园志愿防控工作中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做起,彰显党员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与担当。一是做作正确舆论的引导者,二是做线上学习的示范者,三是做班级管理的好帮手。其次,通过以下具体做法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传播我是党员我先行的志愿服务正能量,二是传播抗疫精神的正能量,三是传播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正能量,四是做好线上学习的领头羊。最后,李涵笑同学认为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学生党支部应该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结合学院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党建网络平台的建设,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抗击疫情的正能量,创新党员志愿服务的形式,以党员为榜样树立“线上学习好榜样”,培养班级同学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党员为标杆,引导学生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据悉,刑事司法学院其他学生党支部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重要讲话精神和疫情防控宣传教育等工作,巩固拓展理论学习成果,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Copyright © 201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京ICP备05004617-3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