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红旗渠下传薪火 殷墟殿前通古今|22级博士班举行10月份党团班共建活动

发布日期:2023-10-17  来源:   点击量:

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22级博士班组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9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在河南省安阳市的考察路线,赴河南省安阳市参观了红旗渠、殷墟遗址博物馆等红色传统文化学习基地,通过实地考察,追忆奋斗历程、传承红色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博士班党支部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提升党建工作,通过党团班一体化机制,全面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

沿着总书记的脚步,弘扬红旗渠精神

林县(今林州市)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因地理位置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的难题,记录在县志上的“大旱、连旱、凶旱、亢旱”等字眼频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历时近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在1969年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代代党员干部不竭的精神源泉,是新中国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

博士班同学依次参观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等展览内容。

走进总干渠青年洞,传承红色励志精神

参观完红旗渠纪念馆后,博士班同学沿着红旗渠的河道进行参观,最后来到红旗渠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位于林州市任村镇卢家拐村,1960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红旗渠总干渠暂时停工。然而,为了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此洞被命名为“青年洞”。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调研时曾强调说:“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同学们参观后深受震撼,当时的林县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体现了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红旗渠精神,将给予新时代青年直面挑战的勇气和动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走进殷墟博物馆,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密码

2023年10月15日,博士班同学参观了殷墟遗址博物馆。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保存有大量珍贵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和甲骨文等文物。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殷墟遗址博物馆、车马坑展厅、妇好墓等历史遗址,学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了解商代的经济制度和社会风俗,汲取文化自信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曾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同学们在参观中亲身体会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一湾红旗渠水春山如笑,一代太行精神熠熠生辉。在回顾革命精神与中华文明的讨论中,博士班同学结束了此次红色学习。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在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里,红旗渠并非简单的地理坐标,它所代表的精神理念和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它们是革命先驱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辈留下的丰厚精神遗产,是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支撑,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施展才干、追梦圆梦的价值指向。

此次学习活动切实推动了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在参观学习后,主动表示将传承红旗渠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自己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期待的:“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供稿人:2022级博士班


Copyright © 201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京ICP备05004617-3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