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李小恺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侦查学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学院访问学者。
入选霍英东基金会第十六届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10 余项,出版《证据法视野下的谎言》《网络犯罪案件侦查》等专著和教材 3 部。
获中国政法大学2024-2025学年度“优秀班主任”荣誉。连续担任三届本科生班主任,在学术与教学之外,始终以 “贴近学生、引导学生” 为核心,践行班主任职责。
跨界启智,学业导航
结合“物理学+法学”的交叉背景,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贴合实际的学业建议,其核心是“打基础、敢试错、善规划”:
1.兴趣为核,逻辑互通
“从物理转法学,最根本的是兴趣,学科共通性也帮了忙。”李老师分享,物理与法学虽分属不同领域,但“逻辑严谨性是二者核心共通点”,物理实验需控制变量、精准论证,法律论证也需匹配“法律规定(公式)”与“案件事实(变量)”,逻辑矛盾则结论不成立。 他鼓励:“年轻试错成本低,想跨学科就补基础知识,借助共通的方法论,转型不难。”
2.夯实基础,勇试敢闯
针对“电子数据取证、网络治理方向如何入门”等问题,李老师给出具体建议:第一,扎实打基础:“大学时间充裕、压力小,适合钻研基础知识,不仅吃透本专业教材,也可拓展兴趣领域内容,未来难有大块时间磨基础。”第二,勇敢去试错:“哪怕想法‘离经叛道’,也要试试。从错误中总结的经验,有时比做好一件事收获更多。” 第三,做好时间管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大学四年其实是人生中最后一段能专注提升自我的时光。不管学生工作还是社团活动,只要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做好时间管理,也不算浪费。”
3.聚焦教材,深读专著
“推荐书籍没有固定答案,关键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当前的学习阶段。” 李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具体的选书思路:首先是优先精读教材,“很多学生上课喜欢听老师生动讲解,却容易忽视教材里对基础概念的系统梳理。等到读研后就会发现,其实高级别考试的核心考点,始终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其次是深读领域内的专著,“不建议盲目追逐期刊上的热门论文,沉下心来读几本大部头专著,反而更有价值。这些专著能完整呈现学者的思想脉络与逻辑体系,甚至能让你了解作者的思维特点,这本质上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全面训练。”他还举例说明:法学专业学生可阅读冯象《木腿正义》、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若想拓展视野,可读一读柏拉图《理想国》;偏爱实践的学生,也可以看看创业类书籍。“选书时可以先翻一翻开篇,能让你眼前一亮、被内容吸引的书,往往能带来更大的阅读收获。”

躬耕育人,笃行实践
“政法大学学生综合素质突出,但更需引导他们跳出‘标准答案’的局限。” 作为三届班主任,李老师始终以 “贴近学生、解决学生实际困惑” 为出发点,在与学生的日常互动中形成三项核心育人做法,每一项都带着班主任的温度:
1.破界表达,重实轻奖
在指导班级学生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或创新比赛时,李老师从不会用 “标准答案” 约束学生,反而常通过单独谈心、论文批注等方式,鼓励大家 “不盲从热点选题或公认观点,优先选择自身擅长且有独到见解的方向,即便与学界、实务界主流认知不一致。”他提到,曾有学生因观点尖锐在比赛中受到批评,他当时便宽慰对方:“本科阶段不必过度看重奖项,敢于独立思考、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比奖状更有价值。” 这份支持让学生逐渐放下顾虑,后来还主动将修改后的论文分享给班级同学,带动了班里 “敢表达、善思考” 的氛围。
2.协作研学,聚力成长
自 2014 年首次担任班主任起,李老师便在班会、课题指导等场景中,反复建议学生 “申请创新项目别单打独斗,组建 3 人以上团队更能出成果”。他会耐心向班里的学生解释:“本科阶段单人研究难度高,团队里有人擅长查资料、有人擅长写论证,能优势互补,哪怕最后奖项分配不占优,大家学到的方法也比奖项更实在。” 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他所带的班级逐渐形成 “轻加分、重成长” 的良好氛围,学生们会自发组队讨论课题、打磨论文,班级凝聚力也在这样的协作中自然增强。
3.尊重个性,纾解焦虑
“大学教师最忌将个人观点强加于学生。” 作为班主任,李老师在与班级学生的相处中,始终以 “倾听者” 的角色陪伴,把 “相互尊重与理解” 放在首位:面对班里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浮躁”,他不直接否定,而是在班级小组讨论或单独交流时,引导学生先反问自己 “这个选题的基础概念能自圆其说吗?”;针对班里学生普遍有的保研、考研、就业焦虑,他常在班会分享或私下聊天时开导大家:“学习是现阶段的基本任务,但要是真不热爱本专业,也可以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发展兴趣 —— 顺利毕业是底线,你们未来还有很多元的选择,不用急着逼自己定方向。”他在采访中提到,曾有一位班里的学生,即便毕业论文获评优秀,最终还是选择考研赴日攻读美术专业。而这位学生始终记得,李老师当时跟他说的 “先做好学业本职,再去追逐热爱的领域”,这也是李老师常跟班里学生强调的理念,不替学生做选择,却帮他们理清“责任”与“热爱”的平衡。
课堂与科研之外,李老师始终以贴近学生的姿态陪伴成长,并对刑事司法学院学子提出恳切期望:
1.同频交流,贴近学子
作为班主任,李老师从不会以因为“老师” 的身份拉开距离,反而会主动了解学生关注的新鲜事物 —— 无论是新的技术趋势、热门的社会话题,还是学生喜欢的生活方式,他都会留意,只为在沟通时能找到共鸣点。他在采访中提到:“只有先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关心什么、困惑什么,才能更好地提供引导,而不是单纯地灌输观点。” 比如有学生聊起 “AI 生成内容的法律问题”,他会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下次班会时和大家一起讨论;看到学生因备考焦虑,他会分享自己当年的备考经验,用 “过来人” 的身份缓解大家的压力。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让学生愿意主动向他倾诉心事,称他是 “能聊到一起的班主任”。
2.珍惜时光,勇担使命
谈及对刑事司法学院学子的期望,李老师重点强调两点: 第一,珍惜本科时光,全面成长:“大学是人生中最能专注提升的阶段,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注重人格塑造与身心发展,别浪费这段宝贵的成长窗口。” 第二,铭记“刑司人”使命,坚守正义:“刑事法律与司法工作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即便个人力量有限,也要守住‘让社会更有序、更公平’的初心。只要每一位刑司学子都践行这份责任,我们的法律制度会愈发完善,国家也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行。”

跨界探研,学术深思
作为电子数据证据领域研究者,李老师结合“物理学转法学”的跨学科背景,对行业热点与研究方法分享了务实看法:
1.法律适配,技术跟进
谈及“AI、元宇宙背景下电子取证的挑战”,李老师认为核心问题在于“法学对新技术的反应常滞后”:技术引发实际案件(如新型电子证据争议)后,学界与实务界才着手解决,但技术迭代速度远快于法律修订进程。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未来的两个关键方向:一是“承认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调整现有法律的适用态度与规则”; 二是“坚守法律框架核心原则,引导技术在规范范围内有序发展”。他以“大数据侦查与个人信息权保护”举例:“当前黑产、商业大数据已使公民信息高度透明,此时侦查机关运用个人信息的‘合理限度’,不宜再套用传统标准,需结合技术现状与社会需求重新界定。”
2.实证思维,赋能研思
李老师提到,自己的“理科背景”为法学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近年来,法学研究正大量借鉴自然科学方法论,如实证研究、大数据分析等,而他从物理学中习得的“严谨逻辑与实证思维”,恰好契合这类研究的需求,比如在论证法律条款与案件事实的匹配关系时,“控制变量、精准推导”等一些理科思维能让结论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