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宁势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司法鉴定人,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司法鉴定学、侦查学。中国政法大学一流课程《司法鉴定学》《现场勘查学》负责人,获评中国政法大学“中凯”青年教学名师。
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高校科研创新项目2项、中国政法大学教改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曾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国司法鉴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深耕学术:以交叉融合突破学科边界
“司法鉴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既属于法学领域,又离不开工学、理学等技术学科的支撑。”作为司法鉴定领域的青年骨干人才,宁老师认为,交叉学科的研究不能被热点牵着走,更不能为了‘跨界’而跨界。只有在本学科的基础上打牢根基,跨出去才有意义,也更容易找到突破口。
谈及司法鉴定的发展方向,宁老师指出,司法鉴定领域的研究热点始终围绕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展开。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给这个学科带来新的思考空间。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法学与工学之间存在天然鸿沟。因此,如何将技术语言转化为法学语言,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技术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但司法需要回答“能不能作为证据、能不能被采信”的问题。他以高光谱技术为例:“这项技术最早应用在卫星遥感领域。直到最近两三年,我们才开始探索它在侦查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很多工科研究者掌握了这项技术,但并不了解它在鉴定领域的应用潜力。我们学科研究者在引入这项技术时,就要思考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技术为司法问题服务。”
学术道路中,他曾面临多重挑战。司法鉴定的技术研究对经费和项目支持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很多研究的启动都需要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支撑,这与传统法学的研究方式完全不同。另外,司法鉴定作为法学与工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处于模糊不清的“边缘地带”,与之而来的各种困难曾一度影响到他的研究积极性。而宁老师突破瓶颈的关键,是回到学科的根本,专注把基础性的研究做好。他意识到,研究不能囿于自己的学科里,要学会多条腿走路,做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匠心教学:以思维训练赋能学生成长
“大学课堂不应拘泥于PPT或教材,一个好的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引导者。”这是宁老师的育人准则,也是其广受同学喜爱、荣获“中凯”青年教师名师奖的核心秘诀。
教学实践中,宁老师打破传统的“理论到理论”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一是让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落地生根”。他鼓励学生观察现实,从身边的案例出发,用课堂知识解释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所学即所用”。二是强化互动启发。宁老师认为,“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个共同思考的过程。我希望学生不仅‘听懂了’,还要‘想过了’”。三是重视实践教学。宁老师在课程中融入了许多实训环节,他强调,一门课程不能只有“听课”,还得要有“动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思考与行动并重的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
初入教坛时,宁老师也曾面临教学挑战。侦查类课程难度高、师资少,宁老师一人每年需承担本科及研究生课程300-400学时,相当于每周有3-4天满课。他曾与学生开玩笑,“你们一定要认真听我的课,要不然我会有点伤心,因为我连坐在地铁上都在备课!”其实这句玩笑背后,是他对教学的高度负责,“我怕自己讲不好,对不起学生。”正是这份责任感,让宁老师的课堂超越了那一方讲台,成为了思维碰撞、启迪智慧的殿堂。
在教学中,宁老师最幸福欣慰的时刻,就是看到学生们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在实训课中曾有一位同学,在其他人早已完成任务时,却迟迟找不出犯罪嫌疑人,经过宁老师不断的鼓励与引导,这位同学最终成功找到了犯罪嫌疑人。宁老师感慨,“见证她从对知识的迷茫到逐渐建立起自信的过程,我想,这才是教育最有意义的部分。”

赋能实践:以陪伴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除课堂教学外,宁老师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的竞赛项目和模拟实验活动,助力学生们将司法鉴定理论转化为实操能力。
谈及实践指导,他坦言:“最大的乐趣是见证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将课堂的知识真正‘用起来’”。在指纹显现的实验中,他看到同学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交流原理、分析现象,“那一刻,我看到知识在他们手中真正变成了能力,也变成了兴趣。”而如何把握“指导”与“放手”的界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常常在这两者之间权衡。一方面,我担心如果自己指导不够细致,学生可能遇到困难、走弯路;另一方面,我又怕自己介入太多,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宁老师的支持,是让同学们有充足的空间探索成长,在试错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而不是替他们完成任务。”
“相互尊重、共同成长”,这是宁老师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教学是一个双向的学习过程,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师生之间,其实是共同探索、相互启发的关系。有时,学生的想法也会给他带来灵感,甚至推动整个实验的进展,“这些经历让我越来越坚信:老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源头’,而是一个引导者、同行者。”宁老师对自己的定位,是“学生信得过的人”。在学生遇到困难、感到迷茫、失去方向时,宁老师希望能成为学生第一时间想到、愿意倾诉的对象,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结语
从司法鉴定学科的深耕探索,到启迪思维的三尺讲台,再到陪伴学生成长的实践指导,宁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他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求真务实、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他不仅用心教学,更用心守护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他对学生的殷殷叮嘱,更显其育人温度:“愿你们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而非功利学习;在信息爆炸时代,学会独立思考、辨别信息;面对竞争,保持善意与责任感,承担时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