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网络法学研究所 > 正文
基本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网络法学研究所讲师,刑法学硕士生导师。学术兴趣为网络犯罪法、数字搜查法、信息智能法。2010年以全省最高分(480分)通过司法考试,2018年获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法学博士。多次接受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和《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就联合国网络犯罪政府间专家组会议提供专家材料。
学术成果
在Legal Studies和《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法学论坛》《法学杂志》《东方法学》《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等刊发文40余篇,获《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重要文摘转载8篇。合著3部著作,参编、主编7部教辅书籍。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法制日报》与人民论坛网等媒体发文15篇。在刑法学、犯罪学、网络法、人工智能法会议发文4篇,获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法律翻译4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法学会研究课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项。
教学工作
先后讲授研究生《网络刑事法》《网络比较法学》《人工智能法学》与本科生《网络法案例研习》《网络审判实务》等新课程。担任刑事司法学院本科生1902班班主任、网络与智能法研究会、农村与法治研究会一安法律援助中心指导老师。
联系方式
fadaguozhilong@163.com
zhilongguo@cupl.edu.cn
主要论文
1.SSCI Legal Studies (2021) 41(3): Public Order as a Protectable Interest, 410-429.
2.CLSCI《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1期: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规范结构与罪名功能——基于案例与比较法的反思。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21年第5期全文转载。
3.CSSCI《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通信记录数据调取的形式合法性。
4.CLSCI《法学杂志》2020年第3期:移动设备电子搜查的制度挑战与程序规制——以英美法为比较对象。
5.CLSCI《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第5期:从公民身份到信息身份:隐私功能的理论重述与制度安排。中国法学创新网、法治政府网等转载。
6.CLSCI《当代法学》2020年第2期:中国刑法何以预防人工智能犯罪。量刑法学网转载。
7.CSSCI《江汉论坛》2020年第7期:网络中立行为犯罪化的反思与重构——以英美的理论和实务为比较。
8.CSSCI《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行政处罚后又实施”入罪的限缩性司法适用 (一作)。
9.CLSCI《法律科学》2017年第2期:预防性犯罪化的中国图景——以恐怖主义与网络犯罪的对照为视角。中国法学网、京师刑事法治网、反恐怖主义信息网转载。
10.CSSCI《法学论坛》2014年第6期:网络安全的内容体系与法律资源的投放方向。
1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安学》2021年第3期全文转载:警察盘查权行使条件的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双层社会”背景下的“场域”变迁与刑法应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6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刑事法律网等全文转载:信息时代犯罪定量评价的体系化转变,《东方法学》2015年第6期。
1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论信息时代犯罪主观罪过的认定——兼论网络共犯的通谋与明知,《西部法学评论》2015年第1期。
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刑事法律网等全文转载:刑法立法解释权行使条件的反思与明确,《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6.CSSCI《法律和社会科学》2016年第1辑:网络犯罪的定量评价机制。
17.CSSCI《法律和社会科学》2015第1辑:谁是中国法学高影响论文作者——中国知网最新H指数的探索研究。中国法律评论公众号转发(浏览量2万余)。
主要书籍
1.《网络犯罪公约的修正思路》(一作),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2.《网络刑法教程》(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3.《网络法学》(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4.《电子商务法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5.《电子商务法学》(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6.《安置帮教工作实务指南》(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7.《刑事典型疑难问题适用指导与参考——贪污贿赂罪卷》(合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科研项目
1.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数据刑法的规范结构与罪名功能”(20FXC018),主持人。
2.北京市法学会市级法学研究课题“网络‘黑产链’惩治与预防的策略演进”(BLS(2019)C005),主持人。
3.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治理”(20CXTD03),主要参加人。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据开放的刑法边界研究”(17CFX022),主要参加人。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经济的刑事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构研究”,参加人。
6.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2020年项目“自媒体平台在疫情谣言治理中的法律地位与机制保障——以微信平台为例”,指导老师。
学术交流
1.《北大法律评论》2020年学术研讨会,报告《恐怖犯罪、网络犯罪与预备行为的风险评估》(北京2020/12/12)。
2.北京大学刑事法治中心“刑事一体化”系列论坛之二“聚焦网络犯罪司法解释”,报告《刑法第286条的规范结构和罪名功能》(“中国法律评论”公众号2019/12/6报道)。
3.清华大学法学院/智能法治研究院荷塘月谈第15期“商标抢注与恶意投诉的平台治理”专题研讨会,主题报告《网络平台商标抢注与恶意投诉的刑法治理》(钉钉会议2021/1/22)。
4.“数字政府建设与权力监督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第四届清华-法大“数据治理”论坛,主题发言《警用人脸识别的治理与监督》(北京2021/7/6)。
5.2021年上海司法前沿论坛——大数据时代全球法治引领与司法保障创新,第一单元“网络空间治理与信息网络犯罪规制”与谈(Zoom 2021/10/22)。
6.Module Course of Study -- Crime and Security in the Digital Age 2021, Julius-Maximilians University Würzburg (Zoom, 2 August to 6 August 2021).
7.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高级法官、检察官司法前沿讲堂,第三十八讲《智慧司法的实践与理论》与谈(北京2021/12/2)。
8.第一届法大犯罪治理论坛,第二单元“网络诈骗犯罪治理”与谈(北京2021/10/16)。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思辨.思变 互联网治理青年工作坊”,报告《通讯数据调取的合法性问题研究》(北京2021/12/3)。
10.吉林大学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电子诉讼的中国模式与理论回应”研讨会,主题发言《警用人脸识别中的数据隐私法问题》(长春2021/6/26)。
1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2021人工智能与司法大数据”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自动人脸识别治安警务的法治文明》(武汉2021/5/15)。
12.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数字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理想与现实——以立法《草案》为中心”学术研讨会,报告《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警察视角》(腾讯会议2020/11/1)。
13.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国家安全学院“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立法”暨“数字时代的侦查法治”学术沙龙,报告《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警察权限》(重庆2020/11/8)。
14.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第五届“中国网络法治三十人论坛”,报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规范结构与罪名功能——基于案例法与比较法的反思》(西安2020/10/30)。
15.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青年论坛,发言《信息隐私的身份功能与制度安排》(腾讯会议2020/9/27)。
16.西安交通大学首届网络与人工智能法治论坛,主题发言《科幻文学、机器人法则与人工智能法学体系的展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2020/9/12)。
17.中国政法大学第一届“网络安全法治建设”学术论坛,主题分享《移动设备电子搜查的制度挑战与程序规制——以英美法为比较对象》(北京2019/11/9)。
18.中国政法大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律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第五期“数据,隐私,与GDPR的未来”与谈嘉宾(北京2019/9/20)。
19.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第133期经贸法学工作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新需求”评议人(北京2018/11/8)。
20.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In Cork University College, Glasgow University and Strathclyde University (2015-2017)。
社会服务
1.就《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提出立法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21/11)。
2.就网络诈骗法律应对问题接受采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20/8版)。
3.就年长公民使用智能技术的障碍问题在央视英语新闻频道进行评论(CGTN 2020/12/25)。发表人民论坛网评《填平数字鸿沟,助力老年人乐享智能生活》(2021/1/8),被光明网、中国网、央视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数十家媒体转载。
4.就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接受采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12/07/8版)。
5.就联合国网络犯罪政府间专家组第五次、第六次会议提供专家材料(外交部条法司2019,2020)。
6.北大刑事法治研究中心、法宝学堂“计算机网络犯罪辩护实务”第七期,直播《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规范结构与罪名功能》(炜衡律师事务所2021/05/08)。
7.北京大学暑期班授课《智能时代共同体的联合与进步》(腾讯会议2020/7/21)。
8.战“疫”说理《健康码:发掘数据价值 构建信息社会》(人民论坛网2020/5/20)。
9.参加“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法律风险及规制”立法研讨会(中国政法大学2019/1/16)。
10.2021中国汽车流通行业法务论坛,分享《汽车数据安全管理的五个维度》(温州2021/05/28)。
11.就特斯拉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监管问题接受采访(牛车网2021/04/29)。
12.为广东省法学会提供专家材料《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下互联网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建议》(《学术信息》2020年第39期)。
13.就《反典型网络诈骗法(草案)》接受《财经》记者采访(《财经》杂志)。
14.就知乎转型问题接受《财经》记者采访(公众号“财经E法”2021/3/6)。
15.就网络贩毒法律应对问题接受《财经》记者采访(公众号“财经E法”2020/7/2)。
16.腾讯问道安全之聚焦网络虚假账号的黑与恶研讨会,主旨演讲《网络虚假账号的刑法理路》(广州2018/10/14)。
其他信息
1.中国法学创新网CLSCI论文高产作者榜(2020)。
2.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2014-2016)。
3.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额奖学金(2014-2017)。
4.博士联盟(Doctorate Association)副主席(2017- )。
5.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会员(2019- )。
6.中国政法大学“五四”评优“青年之友”(2020-2021年度)。
上一条:李怀胜
下一条:王立梅
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102249
Copyright © 201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京ICP备05004617-3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