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郭旨龙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法学博士;
刑事辩护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法研究中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司法保障研究基地研究员;
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SSCI、CSSCI正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主持国社科青年项目、教育部后期项目、司法部青年项目、京社科青年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最高检应用课题、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等项目十余项;
曾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社团(网络与智能法研究会)指导教师、优秀实习指导教师、 五四评优“青年之友”。
学术研究,展现学者本色
法大二十多年来一直有老师深度研究数字刑法问题和其他数字法学领域。郭老师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收集文献、编印成册,广泛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和论文,逐渐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随着人工智能社会的发展,郭老师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数字刑法领域,紧跟数字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动态,开展前瞻性研究。他认为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是更有利的选择。
郭老师对恶劣影响作为中国刑法中的定罪量刑情节问题印象深刻。他坚持研究这一问题十二年,并发表论文。2012年他在读研期间,系统整理了相关司法文件,发现恶劣社会影响是一个常见而较模糊的定罪量刑的标准,且研究者寥寥。读博时他结合其中某一种类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回国后又结合国内最新权威案例以及新的理论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郭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概念,但面临理论研究少、现有理论对其认可度不足的问题。所以他想从自己的理论角度论证其正当性,并对其进行体系化限制。

展望未来,承担学者责任
在《人工智能法学导论》一书中,老师曾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法学的学科体系。同时,老师还对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有着深入研究。在大数据流行、人工智能盛行的当下,老师认为,作为一名法律人,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应对人工智能与法学的结合。在理论方面,要关注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传统法学的概念、制度和规则是否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不仅要更新法律解释理念和技巧,还敏锐把握技术趋势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实践方面,要关注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如何介入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不断尝试、反思和调试相关技术。此外,一名合格的法律人,更应当警惕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带来的不公正风险,如算法偏见和人工智能幻觉等问题,采取多重手段应对,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
爱生如子,引领学术思潮
在教学中,郭老师会用热点案例引入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传统理论的不足,鼓励学生提出新理论或规则。作为班主任,他时常在朋友圈和群里分享信息,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情况。学生们发来的感想和祝福让郭老师印象深刻,学生们的自主成长让他很高兴。
郭老师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科技发展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他深知作为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应对这些变化。
自Deepseek免费后,学生们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如阅读文献、总结分析和绘制思维导图,这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也难免导致一些问题。首先,人工智能可能编造不存在的内容,学生们最好能亲自核实重要信息,其次,学生们使用人工智能写作时,务必明确标注,多数期刊和出版社不接受全篇由人工智能写作的内容,仅在例外情况下允许少量写作并明确标注,且需符合学术规范。郭老师提醒各位同学切莫因此耽误学习研究。

畅谈日常,分享生活智慧
被问及求学时的经历时,郭老师百感交集,坦言很难用某一段经历来概括那四年的开心、难过和无聊。他想用以下几张照片来展示自己从二十五岁到二十九岁的成长历程,如何与自己对话,反思生活习惯和思维状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第一张是郭老师骑行的照片。他认为一个人骑行可以自己把握节奏,也能停下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观察其他人如何度过周末,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研究的问题。另一张照片是郭老师骑行时看到的夕阳,他认为有时抽离日常研究的状态,对个人成长大有裨益,也能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历。
郭老师认为,面对现在越来越大的压力,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释放身心压力的方法很重要。他与我们分享自己以前喜欢游泳和骑行,通过锻炼身体来舒缓精神压力,现在更多是跑步和散步,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整理近期的情绪,好让身心重新获得出发的动力。


结尾寄语,寄托美好愿望
在谈及老师最想对学生们说的话时,郭老师回答道,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道路。“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学不会任何教训。”郭老师认为,所有的经验和教训都是个体的、阶段性的、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然而,我们读过的书、经历的人和事,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并为我们的未来前行提供了动力。所以,老师建议同学们多学习,多与老师和社会交流,多自主思考方法和知识点,活成一个灵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