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工作 > 党务 > 正文

党政工作

支部书记讲党课 | 2020级刑法2班党支部开展十月组织生活

发布日期:2021-11-03  来源:   点击量:

 

20211031日,2020级刑法2班党支部线上开展组织生活,组织委员傅博主持会议,全体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参加。

会议的第一个部分是由于嘉仪和刘一斌两位同志进行第七次新时代+”红课堂学习分享,两位同志均以如何做好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为主题进行讲解。于嘉仪同志以优秀青年党员事迹牢记初心使命,做好新时代青年党员两个部分为框架进行论述,首先以李大钊、雷锋等和平建设时期的先锋模范的事例,以及用生命诠释最美青春的青年党员黄文秀的事迹作为当代青年党员的精神启迪和行为指引,倡导青年党员应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上接受洗礼、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为社会做出贡献。刘一斌同志以青年党员的重要性如何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党员两个部分为主要框架进行分享,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为引、以毛泽东等优秀青年党员的事迹为例,充分阐释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重要性,又以宋玺、黄文秀、王绣琨等优秀青年党员的事迹,强调作为法学生的青年党员,我们应当积极投身自己的工作领域、全心全意付出实践、不忘身上肩负的使命。

会议的第二个部分是由党支书郭嘉豪同志以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为主题讲党课。郭嘉豪同志从第三次分配概念、与共同富裕关系出发,分析了生产力大变革与第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西方第三次分配之间的历史根源和差异,重点强调第三次分配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变革的产物,第三次分配应当在落实中坚持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真正用第三次分配的温柔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的不足,同时要求与会同志应充分奉献爱心,以身作则,引领风尚的积极性、创造性,致力于实现社会福利、公平正义。

本次组织生活包含了新时代+红课堂与对第三次分配这一最新课题的集体学习,既是促进支部成员自觉学、主动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带领支部成员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方式,为支部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搭建学习教育新阵地、全面激发支部成员学习教育新动能。

 

党员学习心得:

傅博:

我认为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三次分配虽然是非强制性的、基于道德力量的自愿分配方式,但并非完全依赖个人的性善,而是仍然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引导。第三次分配的主要载体是慈善事业,必须承认其在我国的发展很有限。为此,国家层面需要尽快完善税收等制度设计;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引导民众的慈善观念,同时不能搞变相强制,避免三次分配制度落实的异化;个人层面,党员同志应当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这不是肤浅地要求多捐钱,而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例如积极参加扶贫支教、疫情防控等志愿活动,甚至生活中对弱势群体的帮扶),通过类似点滴治理的方式形成慈善氛围,最终推动三次分配真正发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作用。

 

卢云赟: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向伟大复兴道路上,在不断实践中采取的有重要价值的措施之一。第三次分配以慈善事业为主要载体,要保证将第三次分配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与广大人民的踊跃支持。作为青年党员,应当带头学习相关制度内容,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宣传活动等,多方面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去,促进第三次分配在我国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汪丽亚:

影响第三次分配的似乎是自愿原则,然而应看到资源提供者投入第三次分配时欲追求的潜在对价。这一对价并非表现为对等的物质回报,而是希望提供的资源能得到妥善运用,最大程度地发挥预设价值。以教育帮扶为例,若某基金会资助学子完成学业,可加强双方之间的定期沟通交流,并做一种约定,例如毕业后若学子的自身条件得到改善,应承诺给予其他有需要的学子精准帮助,这种帮助不限于物质支持,成长的引导与关怀同样提倡。这样的约定不是强制的,更类似为建议或嘱托,却能在道德上提醒获帮助者常怀感恩之心、关注同样需要帮助的人以及铭记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希望这种沟通与约定机制能促进互帮互助的氛围成为常态。

 

刘一斌:

在党课上对于第三次分配的学习受益颇多。现在社会贫富差距比较大,社会问题比较突出,而第三次分配可以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解决不到的问题进行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第三次分配的理念以及实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此外,第三次分配不仅有利益社会缩小财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更是大大弘扬了我国传统的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这一理念也激发了人民和社会的道德和爱心,更有利于形成社会良好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理念的感召下,作为青年党员,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甚至力所能及的举办慈善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山区儿童,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送去援助。

 

苏镘圯:

本次组织生活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第三次分配这一概念,第一次初步了解到除了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之外,还有一双温柔的手在助力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福祉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让我对国家在新时代的分配制度改革、分配机制调节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我对自己在共治、共富、共强的百年目标实现进程中能做出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学习三种分配方式的过程中,我意识到,第三次分配这一双温柔的手,不是仅指掌握着多数社会财富和权力的手,更指向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手,我们的这双手,或许有强有弱,有远有近,但都是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民族团结的意识,更是国家富强的希冀。如今传统的慈善方式已经在产生变革,爱心和关怀早就不再以物质多少来衡量,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不能以平凡为借口忽略了自己的力量,更不能以平庸为理由逃避自己的担当,应当知行合一,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身边的慈善活动和志愿活动中去,充分发光发热,为弱势群体作出力所能及的帮助。

 

钱佳琛:

本次党支部会议让我对第三次分配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理解。第三次分配是不同于市场主导的初次分配和政府主导的再分配的第三类分配,是在内心道德与责任感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这反映了我国共建共享的理念,鼓励通过社会化自愿捐助的机制,形成先富帮后富的社会风气,这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目前,我国现阶段参与三次分配的主体仍以企业为主,个人占比较低,我想应该在社会层面加强对慈善捐助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发挥法律规范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营造人人慈善的氛围,鼓励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慈善,更好得发挥第三次分配的效果与作用。

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心得:

 

杨兆伦:

感谢党支书的讲授!通过这次课堂,我厘清了关于第三次分配的一些误区,同时,对于第三次分配的历史渊源、时代意义等方面内容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里有几点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1、第三次分配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提出的一种调节手段,它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通过财富分配的方式让贫困者养成等靠要的不良习惯,而是在前两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调整,通过多种方式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带动贫困者参与到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来;

2、第三次分配作为一种温柔的调节手段,它强调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比如视频中提到的帮助邻居病危的老人去医院就医,这可能并没有给老人带来直接经济利益,但是却让人们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社会共同体理念,我认为这种观念上的慈善比物质上的帮助对人的影响更加深远,也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带动更多的人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无形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3、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这种社会大潮下,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到各种志愿服务、捐款捐物活动中,为第三次分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闫姝君:

第三次分配要解决的是公平问题,公平充分体现在反垄断和防堵塞这两手上,既要防止富者愈富,又要防止穷者越穷,让财富流动,让阶层流动。通过三次分配改变收入份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也是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制度保障的逐渐强化,第三次分配可在政府的监管与引导下,运用社会道德与规范机制,既防范市场机制可能导致的盲目性弊端,塑造和谐有序的参与氛围与环境,又促使政府明确角色定位、及时转变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并激发社会活力。

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总体福祉水平,有助于在自愿基础上形成广济善助、共济互助的社会道德理念,提高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并弥合潜在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营造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

作为有担当的青年人,既要对第三次分配有深刻的认识,又要身体力行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网络资源进行捐赠,在点滴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田浩:

第三次分配是相对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促进收入合理分配,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次分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动力机制和参与力量方面:不同于市场机制和行政强制,第三次分配是出于道德力量驱动的分配,如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不同于市场要素和政府,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社会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正是由于三次分配的补充性、自愿性,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完善相应的激励体系、保障体系及立法机制,包括慈善立法、税收激励,宣传引导等。

 

魏敖:

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基础上的,初次分配是让勤劳的人有饭吃,再分配是向高收入群体收税来尽量缩小大家收入的差距,建立相对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次分配依靠道德和自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通过捐款、慈善的方式来带动后富的人,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反映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已经不是快速发展和致富的问题,而是如何平衡先富和后富的问题。依靠道德力量进行分配,古已有之,道德相对于市场和政府税收调节,是一只温柔之手,它以自愿为基础,有助于让全社会人民真正团结起来,让后来人也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来,培养一种互助共赢的氛围,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有了共同富裕的坐标,社会资源才不被闲置或者垄断,经济发展的成果才会被大多数人享有。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的生动诠释。结合近期山西和河南抗洪救灾的实践,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自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在这些感人事迹的背后,我看到了文化和道德的力量,也更加笃信我们国家民风文化和精神信仰的塑造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作为青年学子,我将积极参加慈善和公益活动,继续践行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自我价值信仰,以坚定的政治自觉、道德自觉和法治自觉,为第三次分配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嘉裕:

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拉开帷幕,第三次分配作为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和策略,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让更广大的富裕阶层都有机会更多地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加盟到第三次分配的洪流中去,为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出更有潜力和价值的贡献,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正确方向。在三次分配时代,每个人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开启辛勤耕耘的模式,扎扎实实的去创造,才能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聂昕:

经过本次党课学习,我明白了三次分配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引发了深刻的感受。三次分配是指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以慈善、公益方式对所属资源和财富进行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基于社会机制爱心驱动,解决社会问题。中央财经会议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共同富裕。不论是一张张反垄断罚单,还是整治娱乐圈偷税、漏税等乱象,体现出现阶段的财富分配存在着不公平现象。第三次分配是温柔的手,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是对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政策,理清思维误区,积极参与慈善、捐助与志愿活动,向优秀的先进人物学习,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旷娜:

尽管在今天党课之前,也曾大致了解过过第三次分配一词,但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和了解。通过今天深入的学习,我个人收获很多,以下是我的个人感想。

首先,第三次分配是相对于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而言的,我认为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促成分配的原因不同,第三次分配是指基于道德力量作用的收入再分配,主导的因素就是道德力量。

其次,要明白第三次分配的真正含义,第三次分配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就是劫富济贫,而是通过集起大家的钱,再将钱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我记得在今天看的视频当中有个女孩说自己也总共捐了几百块了,这其实就是第三次分配的现实表现形式。

此外,个人觉得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实现进一步缩小社会差距的不二选择,因为实现第三次分配在中国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条件和政治条件。比如,中国人自古就强调,这也一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而这种信善向善的公众主流观念会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实现进程。

最后,尽管第三次分配是一种资源的、非强制性的收入转移,但并不是同市场与政府完全没有关系的。我觉得这也是今天思考以后对第三次分配更深入的认知。

 

Copyright © 201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京ICP备05004617-3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