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党建专题 > 正文

专题推荐

党旗飘扬 筑牢红色防火墙|本科2017级党支部微党课感想

发布日期:2020-07-12  来源:   点击量: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九九如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九周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与光辉历史,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纪念党的生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我院预备党员积极开展“七一”系列活动,学习《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聆听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同志的教导,以实际行动为党的99周岁生日献礼。各入党积极分子都感触颇深,在学习过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入党积极分子——赵嘉伟


         

         

中国共产党饱经风霜而不屈,历经磨难而更强,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党战胜敌人、超越对手、加强自身建设的法宝,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思维逻辑。在汹涌而来的疫情面前,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无数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全力以赴做好了救护、保障、组织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中国共产党再次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与赞扬,更让中国人民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宗旨理念。身为预备党员,我要严格对自身的要求,真学、真信、真做,努力加强自身理论、道德、文化素养,知行合一,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扛起责任担当,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入党积极分子——沙热江·阿达力别克


         

         

通过学习这次党课,我领会到了以下几点:

要找准“时间点”。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急难险重任务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党员的真实表现。因此,考察了解党员不仅要看“一直”,也应该看看“一时”,尤其要把疫情防控等重点难点工作作为识别党员的“时机”,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了解党员的大局意识、为民情怀、驾驭能力、工作作风等情况,对党员有更全面、更深入、更精准的评价。

要选对“考察地”。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要激发“硬士气”。《孙子兵法》中讲,士气可鼓而不可泄。大事难事面前,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奋勇而为、担当作为。因此,关键时刻考察的意义更多在于激发勇气、激励士气。要关心关怀、褒奖先进,让党员感受温暖、鼓足干劲,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疫情抗战中;同时,也要严明纪律、问责不为,通过正反双向措施,树好“有为有位、无为无位”的导向,激发全体党员“我要上”“我先上”的斗争精神。

入党积极分子——阿丽•塔比哈提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99年的征程岁月峥嵘,99年的征程金光灿烂。又到一年“七一”时,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九十九周岁的华诞。99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宏伟目标,用自己的坚忍不拔书写了一卷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了革命与建设的辉煌。

党的风雨历程是令人难忘和感慨的。在这里,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榜样是有形的正能量,榜样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标。新时代需要我们党员同志发扬学习榜样的精神,自觉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永葆初心、矢志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实现自身的价值,践行入党的誓言,做一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共产党人。

入党积极分子——马国杰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九九如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9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大考,成为一次特殊的历史见证,在党的领导下,百万党员奔向一线,千万党员捐资捐物,在全国人民的合力下,中国取得了防疫战争的重大阶段成果。这一伟大斗争实践,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可以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的崇高理念,也揭示了一个走过近百年岁月的大党朝气蓬勃、永葆青春的血脉传承。

入党积极分子——江梦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九周年,作为预备党员,我们观看了《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聆听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同志的教导,我感慨颇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建党之初到如今,我们党都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珍爱每一个国民的生命。在疫情肆虐之时,中国共产党迅速采取行动,党员医护同志们争相奔赴抗疫一线,尽力救助每一个感染者,采取一切可行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亲历了这次疫情,我对党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了更深的体会,也立志提升自己,服务社会,尽绵薄之力,为党为祖国做贡献。


图文来源:刑司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黄恩 吴秋爽 唐健轩

Copyright © 201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京ICP备05004617-3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