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优秀刑司人 > 正文

吾爱吾师——詹奇玮 | 奇研刑道,玮析律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19
浏览:

个人介绍

詹奇玮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司法保障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研究会理事;

在《刑法论丛》《社会科学》等C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最高法司法案例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9项。

学术研究:深耕前沿,探索未知

学术启航,砥砺前行

詹老师的学术之路起始于北京师范大学。在硕士时期选择刑法学后,他进一步将研究方向锁定在中国刑法、犯罪学和刑事政策领域。这一选择并非偶然,刑法是对犯罪的评价,但犯罪的产生、表现以及基于犯罪原因提出的治理对策,再到这些对策转化为刑法立法或刑事司法,整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的。詹老师的博士论文围绕反腐败刑事政策展开,从刑法视角将这三个学科有机融合,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读博期间,科研压力如影随形。时间紧张,要兼顾考试、论文撰写和发表等诸多任务。但詹老师将这段经历视为成长的磨炼,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了重重困难。

沉潜学海,勇攀高峰

詹老师的学术论文常常聚焦于前沿热点问题,例如人格权的刑法保护、人工智能的刑法学思考等。他在选择研究主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文献阅读,密切关注当下流行的研究热点,再结合自身的经历、知识储备和体系,进行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依靠感性的灵感捕捉,每个人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不同,在阅读论文和书籍时会产生独特的想法,这些灵感成为了他挖掘研究主题的重要源泉。詹老师提到,这个过程正如陈兴良老师所说,“不断地进行科研,不断地写作,在写作基础上再进行科研,这是一个逐渐展开、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主持和参与的众多科研项目中,詹老师对自己申请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 “两创” 相关的青年项目印象最为深刻。虽然对古代经验和本土资源的发掘、研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热点、前沿问题,但在刘艳红老师和王志远老师的鼓励下,詹老师毅然决然地开启了探索之路。这个项目要求研究者既要深入了解传统知识,又要精准把握犯罪治理的实际需求,并将二者完美结合。在团队协作过程中,詹老师根据成员的研究水平和学历阶段合理分配任务,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同时,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对抽象的大纲进行反复细化和精简,最终成功完成项目。

展望未来,破难立新

谈及中国刑法学研究的未来走向,詹老师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主要有三大趋势:其一,随着社会发展,犯罪结构发生变化,刑法需要与民法、行政法进行合理衔接,共同应对违法犯罪问题,这对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治理效能至关重要。其二,面对前沿科技的飞速发展,如我国领先世界的人工智能、数字技术,刑法学研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现实需求,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三,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迫在眉睫。目前,包括刑法学在内的许多法学学科在基本框架、概念和理论体系等方面受国外影响较大。未来,要立足中国本土实际、现实发展需求和文化观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学知识体系。这不仅能提升中国刑法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刑法追求的价值与犯罪治理效率相结合,在尊重技术发展的同时,避免陷入技术主导的误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打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刑法学理论。

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共同成长

多样教学,激发潜能

面对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学生,詹老师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于像刑法这样系统性强的必修课,他运用讲授法,注重课程结构的严谨性,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而对于结构性和系统性相对较弱的犯罪学课程,他则采用更为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他还注重营造互动交流的课堂环境,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认知水平。

师生互动,传承力量

詹老师深知师生互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他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和案例分析,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还将自己的研究思维和学术风格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研究兴趣和风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鼓励科研,引领进步

詹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他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自由生长型和接受全程辅导型。对于前者,他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对于后者,他会引导学生做好文献检索、综述等基础工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评估和指导,鼓励学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深入探索。

实践课程,全面提升

詹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类课程,他认为这些课程很有意义,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模拟法庭为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要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贴近现实。同时,模拟法庭还考验学生的表达能力,从个人气质、谈吐到语气等方面,都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锻炼。

经验分享:学术交流与论文写作

E04A

詹老师在学术交流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总结出 “新” 与 “深” 两个关键要点。关注新问题,能够及时把握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为自己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而深入交流则可以让想法在思想碰撞中不断完善,使其合理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得到显著提升。他强调,学术研究不能闭门造车,积极与他人交流沟通,才能让研究不断取得进步。

很多人觉得写论文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詹老师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写论文初期感到困难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保持积极的心态,不逃避问题。广泛阅读是写好论文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新的想法和思路会不断涌现,而且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深入,这些思路会越来越清晰。同时,一定要付诸实践,坚持写作。从简单的内容入手,逐渐拓展到复杂的论述,不断增加写作的字数和深度,通过持续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节奏。写论文不仅能锻炼思维能力,对未来从事法学相关工作的写作能力也有极大的提升。

个人生活:平衡节奏,传递期望

兴趣爱好,释放压力

3076C

在忙碌的生活间隙,詹老师用跑步丈量着生活的韵律,让汗水带走压力的繁重。周末时詹老师偶尔选择去自驾游,沉浸在大自然中是治愈倦意的良药。

阅读时光,沉淀自我

詹老师的书架上摆满了层层叠叠的书籍,历史类的书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历史智慧中汲取养分,于时代脉络中探寻法律真知,阅读历史书籍不仅让詹老师拓宽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还丰盈了法学课堂的维度,更好地帮助了同学们的学习理解。

殷切期望,助力前行

“同学们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清楚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有为之奋斗的方向。”詹老师提醒大家,价值底色要比专业技能更加重要,一定要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支撑奋斗目标,在成长的道路上坚守初心,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