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第十九期“西窗法雨”学术沙龙在逸夫楼四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德国刑法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德国马普所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周遵友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所于冲副教授、网络法学研究所讲师郭旨龙博士担任对谈嘉宾,共有二十余名在校本科生和网络法学研究生参与。
周遵友博士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德国刑法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周老师先从数据自决权以及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讲起,进而引入到德国刑法典以及附属刑法中关于数据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背景、法条设计和法律适用问题。在全面介绍了德国信息刑法之后,周遵友老师开始介绍中国关于打击网络犯罪刑法立法,并同德国相关刑法立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了我国刑法立法的优越性以及系统性。最后,周遵友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德国刑法对我国治理网络犯罪的借鉴意义,并从经济与自由、安全与自由、法治与自由等三方面总结了我国网络犯罪治理应当遵循的基本方略。

随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周遵友老师和郭旨龙老师共同为学生解答了暗网的国际治理、欧盟GDPR的影响及执行效果等问题。

之后,由郭旨龙老师为大家讲述了隐私文明的身份功能。郭老师回应了周老师提出的中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从立法中的“公民”过渡到司法中的“个人”,提出可以从隐私的身份重要性的历史演变出发,对现代隐私的复杂结构和寓意进行阐释。郭老师认为,技术带来了新的社会、商业、政治公开形式与制度,隐私文明历经了从部分人的财产权利、所有人的人身权利、个人自主保护等阶段,进而演进到信息环境下的身份构建权利,并指出这种新的隐私内涵与功能面临传统和新型“利维坦”的同时威胁,需要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作出反思。鉴于技术控制的双向并进性质,应当从三方技术规制的角度平衡和协调信息隐私格局中的各方权(力)利的解决方案。

最后,于冲老师作总结性评议和发言。于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我国网络犯罪刑法立法的基本规则、网络犯罪刑法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及网络平台合规、互联网多方治理等法学前沿性问题,并就如何高效进行刑法学习、网络法学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让自己对刑法与网络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也得到了应在法学学科学习中加强国内经验与域外经验的融合、部门法与其他部门法融合的重要启示。

文字:马天一
摄影:蒋恩弟
编辑 杨龙
审核 李帅